“方大国殴打空姐”事件,成为最近一段时间持续发酵的舆情热点。9月3日下午,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公布“涉嫌打人的广州市越秀区区委常委、武装部政委方大国已经停职检查”消息时,不少民众就开始宣布这是庶民的胜利、公共舆论的胜利。
就连《环球时报》,也在昨日郑重发表评论,宣告中国进入扒粪时代,认为方大国们在扒粪时代必然倒掉,舆论对方大国施以直至停职的“极刑”,是他在微博时代必有的“倒霉”。
必须正视的是,公共监督和体制内的监督在当下并不兼容。民众渴望真相,但官方却似乎急于从这舆论泥潭里拔出来。越秀区在上次调查的最终结果中,将案件淡化成只是方的家属与空姐发生拉扯,并已经通过协调“达成和解”,护短之心显而易见。某一种意义上而言,这股“护短”力量的存在,正是方大国难以倒掉的最大阻碍。这种护短行为,可能来自于权力虚妄的自尊,但更可能来自利益共同体的自保。为什么民众只能停留在举报和质疑的阶段,并不能参与到调查的过程中去?权力生态“拔出萝卜带出泥”的现象普遍,很显然,当地官方并不愿意冒这个险。
这不得不提到与“殴打空姐案”同期进行的舆论事件——“带表门”。陕西安监局杨达才局长,因为在延安特大车祸现场“一不小心”的微笑,被网友“一不小心”发现他竟然是名表的发烧友。官员也是人,谁没点爱好。关键的是,杨局长的爱好未免太过高端,并非其工资收入水平所能支持的。网友的扒粪,很显然是在质疑并举报杨局长腐败,但纪检部门似乎对参与这场扒粪运动的热情并不高,任由杨局长和民众进行舆论博弈。网民要求公布杨达才工资,陕西财政厅未予表态;杨达才声称自己家庭年收入十七八万,纪检部门有没有查、查到什么程度,依旧是一团迷雾……体制内监督力量不闻不问,公共监督也就只能陷入僵持境地和胶着状态,毕竟,民众不可能去查他的银行户头和工资表。
由此可见,虽然民间的扒粪运动轰轰烈烈,但并不代表方大国们倒霉的时候到了。方大国事件之所以能够向前推进,民众监督的力量固然发挥了作用,但更多的恐怕要归功于新华社等央媒偶然兴起,摸了摸“老虎”。央媒与网络舆论,虽然都是舆论监督的力量,但是在官场生态中的分量、造成的声势和压力,显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越秀区的协调式调查的最终结果,与陕西权力部门低调静默,其实就是一种态度。某一种意义而言,都是对被扒粪官员的保护。公众监督的主动,进入到官方层面便难以向前:查与查、如何查、查得结果离真相有多远、查得是否细致彻底……对此,公众只有监督结果的知情权,没有监督过程的参与权,加之权力运行并不公开透明,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两种后果:要么公众扒出的“粪”被忽视被保护,要么官方调查的结果遭质疑。两股监督力量不能合流,腐败也就难以涤荡,被误伤的权力也难证清白。
扒粪时代,让方大国们倒掉恐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这并不是悲观,而是当下的监督环境不够开放透明、监督的体系并不兼容,让我们没自信的理由。无论是方大国殴打空姐案、还是杨达才“带表门”,当民众可以清晰看到并可以参与调查的时候,公共舆论才能在扒粪时代真正发挥监督的威力,方大国们的倒掉或正名,才可成为必然。而这,需要依靠法治,需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,需要更加开放透明的监督环境来实现。